看完文章請幫忙分感謝您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傳說中的好社群,到底做對了什麼?



社群是一種基於互聯網的新型人際關係,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社群經濟,也成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引起了廣泛關注。因此,如何運營好一個社群,便成為許多人和企業所要面對的問題。

甚麼樣的群,可能都會遇到這樣一個現象:一開始非常活躍,但過不了幾天,最多一個月,就沒有活躍度了,慢慢死掉了。

大家呆在群裡,每天只看到有幾個人發發表情,問問好,偶爾丟一篇文章,於是便不知道這個群有什麼價值,自己在群裡有什麼用。
  
這件事情讓我陷入了深深思考:這個群能保持四年,到底做對了什麼?

然後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群看起來有很多人,但是這些人彼此之間的連接度非常低。有的人只是呆在群裡,可能和群主還不是個人好友,和群友之間根本就沒有連接。

關鍵一:打開社群成員之間的連接關係

所謂連接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瞭解和交流。比如說我們兩個人是好基友,我肯定有你的電話號碼、微信號、QQ好、郵箱號,甚至還知道你老婆是誰、你老婆的電話、你老爸住哪裡、你老媽做的菜好不好吃……當有了這些深入的瞭解,即使我們倆離開了這個群,我們的連接不會輕易消失。

換個角度來講,如果兩個人真正建立了深度的連接,他們在群裡還只是彼此相望嗎?可能他們早就加了微信好友,交換了電話號碼,甚至還在一起約過飯。這才是一個正常的社群裡面應該擁有的社交關係。


人和人之間絕不能只是在群裡產生社交關係,還應該在社群之外也產生各種各樣的連接。
線上聊百次,不如線下見一面。

因為見一次面,所有要交換的核心資訊馬上就會交換到位。

然而,很多社群僅僅只是個群組,有一些人在裡面,但是對成員完全不瞭解。所以,我們運營社群的第一步就是,想辦法打開群員之間彼此的
群主是一個社群最大的連接點,新成員都是群主邀請進來的。

因此每個成員進來之後,我會首先讓他做自我介紹,告訴大家是哪裡人、在哪兒上學或上什麼班等。

最重要的是還要曝一張素顏照,只要新夥伴把照片一丟到群裡,就能引來強烈反應。男的來了,女孩子會上去調戲;女的來了,男孩子會過來談家常。

所有的小夥伴都會問你有什麼愛好、是否單身、有什麼特長。

新來的就得趕快把自己的公眾號、微博、作品甚至是私房照丟過來。

通過進行自我介紹和接受調戲,大家如果喜歡你,第二步就會主動加你好友,關注你的微博,連接度自然就提高了。

同時,我們“69群”的小夥伴還經常做微博接龍,互相在公眾號裡點贊、打賞和轉發,進而建立起更為複雜的連接。

一個人之所以會感覺到和另外一個人在一起,是因為你能在很多地方不經意地看到這個人的名字。

今天你看到他在QQ空間裡留了個腳印,明天在朋友圈點贊看到他的頭像,後天在哪個群裡潛水時看他出來冒了個泡。

雖然你不一定直接和他交流,但他經常出現在你的生活圈和社交圈裡,你會不知不覺把他當做自己人。一旦有了這個感覺,才會成為社群。

而網上很多群,只是設了個小編,每天發發紅包,發點乾貨,弄來弄去,也只是成員和小編加了個好友,連接度很低。

很多人說我的學員群管得好,有那麼多群,每個群兩千人。其實我的群活躍度是超低的,因為白天不讓說話,週一到週五也不讓說話,但為什麼大家不走呢?關鍵也是連接度問題。

我還覺得自己的學員群活躍度非常低。不過這也是我有意控制的,因為目前團隊的管理水準、人力、物力,還不足以做活躍度高的群。

但拿我的學員群和別的群相比,我們的連接平均超過六個維度,而網上很多號稱有幾百個、覆蓋幾十萬人的群,其成員和團隊的連接至多兩個維度,並且還累得要死。

我為什麼覺得自己的學員群活躍度低,不是特別理想?

是因為群裡的成員雖然有聯繫,但頻度很低,大都是群成員和我們團隊的連接,而群員之間沒有豐富的連接。

這就涉及到運營社群的第二個關鍵點,那就是增加情感度的問題。

關鍵二:增強群成員的情感度

要想在一個社群中創造出情感,就得讓大家互相瞭解,互相關注對方的行為、各種各樣的喜好。

只有先瞭解一個人,你才知道他是否和自己是一隊的,才會選擇要不要去支持他和幫助他。

為例,我覺得,一個訓練營裡面能夠建立大家情感氛圍最有效的方式非常簡單,第一就是發紅包。

當你在一個群裡,覺得這個群對你好,可能就是因為有很多人給你發紅包。而發紅包的理由也很多,比如過生日、很棒的發言、做了漂亮的工作等,大家喜歡你,就會給你紅包。

很多人會覺得,搶紅包只是互動好,但搶完就跑了,對群不忠誠。

這就涉及到發紅包的方法問題。

如果每天只是群主發紅包,效果肯定不好。好的群應該是大家互相發紅包,而不是一兩個人像討好大家一樣發紅包。

所以,我們要建立起發紅包的氛圍,這個氛圍就是大家讚賞別人真正值得讚賞的事。

一般來說,發紅包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高勢能的人給低勢能的人發。比如我是大哥,我手下有很多小夥伴,如果我每次發10塊錢,大家會怎麼看我這個大哥,肯定是不舒服的。

所以我發紅包的方式是,儘量少發,但每次要發個大包,讓群裡的人都能搶到。這是做大哥或者做群主的人發紅包的策略。

但如果讓群主天天發大包,也受不了,一方面有金錢壓力,另一方面也會對群中的文化產生負作用。此外,群主發紅包,大家會覺得反正是要求大家做事情,不會有感恩心理。

這就需要第二種發紅包的方式,就是讓異性同勢能的人發。

人有時候需要有成就感,能獲得成就感的一種方式,就是感覺自己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而不一定是某一個人的認可,除非那個人在你心裡很重。

發很多小紅包給一個人,這個人得到的成就感,遠遠超過得到某一個人的肯定。

所以,在運營過程中,我找到幾個妹子給大家發小紅包,比如一塊一毛一、兩塊二毛二、五塊二、六塊六、九塊九等。

當這些小紅包,由幾個妹子發給一個人,如果這個人還是個小男生,或者中年老男人,當然感覺非常爽了。

更重要的是,這幾個妹子紅包一發,也能誘發其他人也發紅包。對比一下,肯定比群主一個人給他紅包爽。

假若發紅包的妹子還是個軟妹子,聲音好聽,長得好看,當著那麼多人的面給你紅包,你就會激動,你一激動,就會想表現,一表現就會失態,一失態就會有人圍觀,一圍觀就有了情感氛圍。

除了這種妹子發紅包外,還有一個技巧,就是鼓勵大家在群裡發定向紅包。也就是說只把這個紅包給一個人,其他人不要搶。

一旦大家在群裡養成了發定向紅包的習慣,群的情感就會發生微妙的聯繫。

我們訓練營裡有個內容官,感冒發燒了,還堅持把大家的聊天內容整理出來。

我在群裡說了這件事,結果兩百個人中有三十多個給他發紅包,你說他感不感動,你們感不感動?

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我還給小夥伴們講,不要僅僅在群裡發紅包,還可以加大家好友,私下發。

一般兩個人的關係進化到私下可以發小包的關係,整個社群就開始有了化學反應。

有的人有微信公眾號,有的人寫了簡書,我會鼓勵大家去打賞,以此增強大家的情感聯繫。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往往是最有效和最快的。

我們在社群裡用小額金錢來表達對別人工作的讚賞,比天天點贊而什麼都不給你,更容易建立起情感聯繫。我們內部做培訓時,關於紅包的題目要講一天。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用錢去調動別人,天天講乾貨,是很傻的。我喜歡“真愛也要打錢”這句話,但不是說打錢是唯一的行動,它只是建立情感聯繫很有效的手段。

尤其是在大家還沒有建立初步關係和彼此信任時,人家不陪你玩怎麼辦?

所以,錢是一個敲門磚,是一種啟動的手法。

當然,並不是說只能發紅包,還有其他啟動手段,比如我們搞會診、語音分享、看相、聊八卦等,也都是增強情感氛圍的方法。

難題會診:我們讓一個小夥伴把他工作中遇到的難題講給大家,然後讓大家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談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如果一個晚上,這個人得到了幾十個人的自我經驗和建議,你說他感不感動?這是一個非常棒的 
語音分享:我們要求每天早上和晚上,輪流有一個成員來給大家分享一本書,不能只是抄一段話,而是有感情地把書的精華和觀點,用自己的語言讀出來。

因為聲音是有溫度的,我們會感到這個人很酷或很幽默,就像我們的朋友一樣。


每日一問:也就是每天問一個問題,讓大家回答。

今天的問題是,你這輩子上一次情緒失控是什麼時候,因為什麼事。很多人都冒出來了,有個群員說他買了戒指,到海邊向女友求婚,但女友告訴他自己劈腿了,他盛怒之下就把戒指丟到海裡,馬上拿起箱包,買飛機票走了。

關鍵三:提高成員的參與積極性

很多社群到了最後,往往是一小部分人很活躍,而大部分人都在潛水,時間長了自然就會死掉。

所以,我們要設計各種各樣的玩法,啟動成員的積極性,讓大家都能參與進來。

我的社群現在主要有兩個玩法:

第一、角色扮演法

我們給社群設置了非常多的角色,比如“內容官”負責整理聊天內容;“會診官”搜集大家想要諮詢的問題;“分享官”到網上去尋找能和大家分享想法的人。此外,還有“打賞官”、“提問官”、“晨讀官”、“看相官”,等等。

總之,我們一旦瞭解到群裡的某個人有什麼特長,就給他一個“官”當,讓他每天發揮特長,服務大家,和群裡的小夥伴建立起聯繫。


用運營啟動社群活力

中國人還是比較容易聽“官”的話,願意給他捧場,而群員一旦封了“官”,也就有了責任感,有了參與工作的積極性。通過這種方式,我們的訓練營在兩個月內,天天刷屏,活躍度很大。

比如今天晚上,我本來要在群裡給一個小夥伴做會診,但是因為要來這邊做分享,他們就要等我一個小時。但我一點也不擔心,因為小夥伴們把整個場面都撐起來了。我不在,他們也能正常交流。

第二、遊戲互動法

一個社群要想得到每個人的認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設計很多玩法。為此,我花了不少時間去研究遊戲,最後發現一個好的遊戲就是要讓每個人都能參與進來,門檻低,簡單易行,不給大家增加麻煩。

最近我們設置了一個遊戲叫“曝照”,先給群裡每個成員編號,每天抽十個人,抽到誰,誰就要曝一張自己的照片。有的人死活不願意,我們也不強求。

其實,很多運營社群的方法就是原來搞論壇、搞遊戲那些基本的東西,拿過來用就好了。不要發明新東西,這個世界沒什麼新東西。這些招式看起來很土,但實用,因為它們符合人跟人之間交往的基本邏輯。我喜歡有情感的人,能和我在各個方面連接起來的人,只有這些條件滿足了,大家才能談,才能在一起做事情,產生價值。

一個好的社群應該要讓大家有參與感。

比如我做分享,從來不要求用機器人,我希望真正和大家一起聊。

每個人都可以說話,你們可以反駁我,我也可以反駁你們。

對和錯往往是相對的,可能我錯你對,可能你對我錯,也可能大家都錯了,但只要互相交流,參與感就有了。我很在意這個參與感。

當然,做社群肯定不是以上這三條就夠了,但是如果一個社群沒有建立起多維的連接度、建立起群員之間的情感聯繫、建立起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到活動的機制,我們建的群根本不是社群。

如果我們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我們的社群就有可能往上走一個臺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