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文章請幫忙分感謝您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優質洗面乳必要條件二

好的清潔成分絕對是好的洗面乳必要條件,以下成分有的話你都可以安心使用!
不用擔心。

不過,當你已經發現了好幾款都有好的清潔成分的洗面乳時,接下來要怎麼經跳細選?
以下我們來看洗面乳的附加功能,以及不需要的功效,讓你更正確去投資隊的洗面乳來使用!


1.保濕訴求

水溶性的保濕成分,必須停留在臉上才會發揮保濕效果。
洗臉時,所有保濕成分已被沖走,換言之,甚麼保濕成分也沒留下。

洗臉不緊繃不代表保濕成分停留在臉上!

2.美白訴求

美白成分有衛生署規定的維他命c、熊果素、麴酸以及其他非衛生署認為有效的甘草、胎盤素、桑葚萃取等等。

美白成分必須滲入皮膚、長時間與基底層接觸、才能發揮淡化非色素、抑制黑色素生成的功效。
洗臉這步驟根本來不及將美白這個成分送進皮膚裡、就要被沖掉。

所以想透過洗臉美白、不需要太期待。

3.植物萃取

職務之一中各式各樣的活性成分,就像是保濕、美白、鎮靜、消炎、活膚、抗老、各種胺基酸、礦物質、激素、抗氧化等成分。


但這些成分最好也能留在臉上才能真正發揮到他作用。
所以,植物萃取加在洗面乳上有些可惜,會大大增加產品成本,但少有好結果!

有另一個思維是說:植物萃取可以降低清潔劑對皮膚的刺激,但這種說法基本上是合理的。
但如果清潔成分對皮膚夠安全,那植物萃取就沒有一定存在的必要。

選擇優質的清潔成分,比選擇含有很多植物萃取實際。


4.活膚成分


保養世界裡的活膚成分,可以說是無奇不有。動植物萃取都有、珍貴藥材提煉而成、生化技術創造出來的,不勝枚舉,究竟那些成分在洗面乳中可以發揮真正的功效?不會花到冤枉錢呢?

觀念正確很重要! 凡是無法在短時間內留在皮膚或滲透皮膚的成分都無法揮發活膚的作用

,加進洗面乳,只會增加你皮膚負擔,無法真正給予皮膚營養價值。

所以! 清潔成分要優質是非常重要的!

5.乳霜成分

乳霜是製造上為了營造優質外觀的一種手段,其實他只是利用卓化劑來產生白濁的外觀,在清潔產品裡,除了折損部清潔功效之外並無真正護膚價值。

因此,乳霜只是一種商業名詞,他可以形容『如牛奶般的乳霜』,但很少有廠商會指出他們乳霜成分是甚麼?

今天簡單介紹這五個對於洗面乳成分的知識
如果想知道更多請關注我們!

更多資訊請看
https://line.me/R/ti/p/%40pgp8773i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優質保養品的選擇-從成分洞悉保養品的優缺點

選擇保養品最重要不是看有多少珍貴的成分,兒時看有多少有害的成分。

一般肌膚需要的是具有修復、保養功效的成分。
而這樣的活應成分在保養拚當中,可能比例佔不到幾個百分比!

還有大部分的化妝品公司不會去提到的影行基質。

這好比肉包子不只是用肉來製造的道理一樣,好吃的肉包子,既要新鮮的肉,還要有上等的麵粉、配料,連作工都要面面俱到才行!

所以,如果疏忽了保養品中明星成分之外的其他成分,你不只對保養品的功效期待落空,更可能使肌膚沒有得到好處,反受其害。

而不論是活性成分或隱性成分,先進一點的國家,都會要求完全登陸全成分在產品上。

而選擇保養品致勝關鍵,就在解讀成分的功力上。

藉由成分的陽光化,透明化!


認真的女人們,愛美的女人們,讓這裡帶領你一起選擇正確的化妝品,不再被廣告效應給欺
騙了!

更多資訊請看
https://line.me/R/ti/p/%40pgp8773i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跟誰一起工作,到底有多重要?

 
理學大師德魯克曾說過,有效的管理者並不是一開始就著手工作,他們往往會從時間安排上著手。

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身邊的同事無外乎兩種,一種是整天風風火火、各種任務切換。

但是產出卻並不高。

相反那些不急不躁,專注做事兒的人卻能高效的搞定工作中的所有問題。

投入時間長短很重要,但是高效才是打開工作更重要的方式。

《浪潮之巔》的作者吳軍,在《得到》專欄裡,提及了Google剛進中國時候的一件事。

剛開始,Google總部對中國研發團隊的評價非常低,因為“出工不出活兒”,北京的三四個工程師都抵不上Google總部的一個工程師。
後來吳軍幫忙分析了原因,他發現,那些工程師都不善於找到最重要的工作並優先完成它們。

中國研發團隊裡,所有的工程師都是新人,沒有人告訴他們該如何工作,而在Google總部,新員工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很容易在有經驗的員工帶動下快速掌握工作技能。

之後兩年,Google總部的工程師陸續來中國説明團隊梳理工作方式,而中國團隊也會去Google總部交流,這種情況就得到了改善,中國研發團隊也最終得到了總部的認可。
Google工程師這麼聰明的一群人,尚且需要學習正確的工作方式,才能有效產出,何況大多數人?
我們一直都認為,如果一個人智商情商正常、學習和工作意願高,就一定能出成績。
然而,我帶過很多人,也招過很多人,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一些人,十分有意願學習,非常努力,智商情商也都正常,然而工作產出卻非常低,甚至不如很多資質低於他們的人。
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一度懷疑自己看人不准。直到前陣子看到吳軍的這段敘述,才幡然醒悟,仔細回想了這些人的工作方式,將他們與產出高的人相比,發現他們無一例外都存在這三個問題:
問題1:只關注任務,不關注目標
假如你的老闆正在飛機上,還有1小時落地,下來之後需要給客戶做一個重要彙報,而你需要給他做一份PPT。但因為你錯估了時間,導致PPT草草做完,而且發現其中一些資料沒有,你怎麼辦?
低效人士的做法是:瘋狂地找資料,最後可能資料有了,然而PPT沒有來得及做完,或者品質不高。
一般人的做法是:找人幫自己一起找資料。
而最高效的那些人,會根據老闆此次彙報的目的,判斷這些資料在其中的作用大小,如果作用不大,那麼就把時間花在完善重要頁數、而不是找資料上,如果很關鍵,那麼就找其他人幫忙,或者找一些替代資料。
這三類人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任務導向與目標導向的差距。
我此前的諮詢公司,在做高潛人才研究的時候,有個發現:高潛力的人才是有共性的,具備這些共性的人,幾乎做什麼都能做好,而不具備的,幾乎做任何工作都會障礙重重。
這其中,有一項共性就是Result-driven(結果驅動)。

那些高產出的人,未必動作更快,而是更善於判斷,什麼事情對結果是最有效的,然後,用盡一切辦法保證結果達成,而不是死守著原有的工作任務。
實際上,結果驅動不僅僅是一種工作習慣,更是一種思維方式。

這種以終為始的思維模式,是我自己刻意訓練的最有用的思維模式之一。
比如思維訓練營裡,有學員問我:如何讓自己對一個行業有真知灼見?
想想看,如果是你,會如何回答?
我的回答方式,

是反問她:具備真知灼見的目的是什麼呢?

是想讓客戶更加信任你、還是想讓老闆看到你的進步?
假設你是希望客戶信任你,覺得你懂他,那你要做的,就是看這個行業裡的客戶有什麼痛點,然後針對這幾個痛點,下功夫研究和分析,有更多洞見,然後借機溝通出去。

瞭解一個行業,是一個太大的話題,沒有目標,根本無從下手。

所以,沒有結果驅動的思維,而僅僅死守著工作任務,最終就是,出工不出活兒。
問題2:應激式工作,而非統籌式工作
如果你觀察周圍的同事,會發現,整天風風火火、急得上躥下跳、各種任務來回切換的人,有時候產出並不高。
看他們工作,就好像打地鼠一樣,打完一個,另一個又冒上來,連看的人都跟著焦慮起來。
而另一類人,他們做事專注、條理清晰、看起來很淡定,但最後,多困難的事兒都默默搞定了。
兩者的差別就在於,第一類人總是應激式工作。他們每天起來的第一件事,不是規劃當天的工作,而是馬上投入工作,以至於到了下班之後,發現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完,而沒做完的,可能又是最重要的。
另外,領導臨時給個任務、客戶臨時有個要求、同事臨時要個資料,他們都會停下手裡的事情,去忙這些,最終,在任務的切換上花費了巨大的精力。
我跟公司的運營打過一個比方:假設你每項工作任務平均半小時可以做完,而任務之間的切換通常也要半小時,如果你經常一項不做完就切換到下一項,就算每個任務中途切換一次吧,那就意味著,8小時的工作時間,你至少有4小時都花在任務切換上了。
這種應激式工作方式無疑是低效的,那什麼才是高效的呢?
統籌式工作。
真正的統籌式工作,有幾個特徵:
>>>特徵1:有計劃地工作
我通常周日晚上就會排好下周每天的工作,而每天早上會排好當天的工作。
而且,任務清單在工作的時候一直開著、即時更新,完成一項刪掉一項,臨時增加一項就插入相應的時間段,當天完不成的、非緊急的任務,我就改成第二天的日期。
這種方式,會讓自己很有掌控感,多少事情來了,都不會亂了陣腳。
當然,在做計畫的時候,你需要為高價值問題分配最多專門的時間。
我此前特地寫過一篇文章,就提到,大部分人在80%的時間裡都是做無用功,根本原因就是沒搞清楚真正要解決的問題。
>>>特徵2:形成自己固定的時間習慣
比如我的習慣是,在上午做需要燒腦的事情、在交通工具上聽書、在飯後效率不高的時候集中回復微信消息和留言、在等人的時候構思下篇文章主題、在疲勞的時候刷一下公眾號、在傍晚的時候跟團隊開會、在晚上做一個簡單總結。
這種習慣,一方面把不同難度的工作跟自己的效率波峰波谷相匹配,達到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我會清楚地知道,5分鐘、10分鐘、30分鐘,對我來說分別可以幹什麼,這樣就不會一有碎片時間,就習慣性地刷朋友圈了。

>>>特徵3:及時記錄、每天總結
當你正在工作的時候,老闆佈置了一個任務、客戶又來了一個問題,你會如何呢?

很多人就直接撲到臨時任務上去了,但真正好的做法是,如果不是十萬火急,你可以快速用關鍵字記在筆記本上,不需要任何思考,然後馬上回到剛才的任務,做完再看筆記本。
另外,你在一天當中,學到了什麼、犯了什麼錯誤,當時也要記下來,因為過了那個時候,你很快就會忘,然後繼續犯這個錯誤。

當然,這些記錄,晚上都需要進行整理。
我曾說過,此前8年多的顧問生涯裡,成長最快的那半年,我每天都堅持寫工作日記。
另外,記錄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減輕大腦負擔。
每天的例行工作、自己常犯的錯誤,這些都可以列清單。
你的大腦是用來思考的,是很寶貴的,別把一支筆就可以做的事情,強加給你的大腦來做。
問題3:幾乎從不偷懶
“懶癌”是第一生產力。仔細盤點一下,我們哪樣創新不是因為懶呢?
不想走路,有了汽車;不想爬樓,有了電梯;不想打掃,有了掃地機器人……
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並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續的,那麼就可以在第一次做的時候,搭好框架。
比如,我讓運營每週做一次資料分析,這個事情是重複性的,所以高效的做法是:建一張excel表格,把固定需要分析的參數都做好公式,每週只需要把匯出來的來源資料貼進去,刷新之後參數就出來,然後只需要看參數來得出結論。
當然,這裡所說的偷懶,不僅是善用工具,還包括善用他人。
比如,你從來沒做過資料分析,那麼就先去找找前人怎麼做的;比如,你有自己的團隊或者實習生,那就不要做任何他們就可以做的事情;再比如,去運營社群,摸索出一套群主激勵機制,比你自己去做群主,要高效得多。
所以,這三個讓你Work Smart的工作方式,聽起來難嗎?
一點也不,而且你很可能也聽說過。但是,為什麼很多人做不到呢?我觀察下來,有幾個障礙:
>>>障礙1:工作環境所限
很多人的工作性質,就不是結果導向型的,而是任務導向型的。

他的工作崗位要求他做的,就是完成任務,至於背後的出發點,不需要知道。而且,領導有可能就是考核努力、考核苦勞,而不是考核產出。

實際上,工作性質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的影響,大到超乎想像。
你去看,剛畢業的時候,一個學校一個專業的同學,看起來差不多,但過了幾年,你會發現,只要接觸一個人幾分鐘,聽他說幾句話,就能大致判斷出他的職業。
再極端一些的,多年前我曾經因為要幫客戶設計流程,去他們的產線觀察生產過程,在噪音極大、燈光昏暗的廠房裡,我看著流水線工人機械地盯著機器、等待換箱,幾個小時下來,我自己也開始反應遲鈍、敏銳度下降了。
>>>障礙2:沒有資深的人輔導
從開頭的案例可以看出,Google工程師那麼優秀的一群人,在從校園進入公司之後,也需要有經驗的人輔導。

但很多公司並不像Google那樣,重視對新人工作方式的培養,將Work Smart提到非常高的位置。
他們往往只重視教員工What(需要做哪些事情、用什麼工具等等),卻沒有How(如何聰明地做這些事情)和Why(這些事情對公司、對客戶有什麼説明、要達到何種目的),導致員工的聰明才幹發揮不出來,沒有成就感。
>>>障礙3:思維方式固化
一部分人,會在工作多年之後,發現工作性質和工作環境的負面影響,醒悟過來想要改變。
然而,從學校踏入社會的這幾年,是思維和工作方式形成的關鍵幾年,如果任務導向、應激式努力、悶頭蠻幹的工作方式在大腦中固化了,形成了下意識思維,是很難扭轉過來的。
我帶過幾個人,此前的工作經歷都是任務式、應激式的,在跟他們合作的時候,的確能夠感受到他們與自己固有思維作鬥爭的痛苦與掙扎,然而,並不是每個人最終都能掙扎出來、突破自我的。
所以,年輕時候的工作選擇,你選擇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思維習慣、工作方式、價值觀甚至生活方式。

在初入職場的幾年,處於何種工作環境、跟誰一起工作、被誰輔導工作,足以影響你的下半輩子。


更多資訊請看
https://line.me/R/ti/p/%40pgp8773i